2025年7月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(2025年修订版)》。
其中,第十二条对治未病服务项目做了如下描述:
“健康干预:通过开展不限于中药汤剂、膏、丹、丸、散、茶饮等调治技术以及针刺、推拿、刮痧、拔罐、灸法、贴敷、熏洗(蒸)等外治法技术,对服务对象健康状态进行干预。”
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卫健委2020年11月发布的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3部分:治法》(修订版)的定义:
熏蒸疗法,也叫汽浴疗法,是指“运用药物燃烧或煮沸后产生的烟雾或蒸汽,通过熏蒸患处或口鼻吸入等方式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”。熏蒸,可全身熏蒸,也可局部熏蒸。
展开剩余81%熏洗疗法,是指“用药物煎汤的蒸汽熏蒸患处,并用温热药液淋洗局部,以治疗相应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”。
第十二条对健康制品也做了如下表述:
“健康制品提供:在符合《食品安全法》《药品管理法》等法律法规要求情况下,可以提供膏方、足浴方、食养药膳、养生茶饮及院内自制的其他健康制品等。”
“上工治未病”是中国传统医学核心理论,出自《黄帝内经》。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”《灵枢•逆顺》也说:“上工刺其未生者也;其次,刺其未盛者也,……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谓也。”
治未病在中医分为未病先防、已病防变、已变防渐三个层面。未病先防重在养生。
亚健康状态是指中医有证无病的状态,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、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,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。也可以通过养生和调理的方法使这种状态减轻或消失,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。
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有:饮食不合理、作息不规律、睡眠不足、精神紧张、心理压力大、长期不良情绪等。
这一点上,《黄帝内经》明确写道,“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”。
熏蒸最早记载于西周时期的医书《五十二病方》。
《五十二病方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、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,全书9911字,抄录于高约24厘米、长450厘米的长卷之后,1973年底,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。
《五十二病方》出土时本无书名,因卷前有目录列有52种病名,且目录之末有“凡五十二”的记载,遂命名为《五十二病方》。《五十二病方》记载了除外用、内服等方法,还有灸、砭、熨、熏等多种外治方法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也有“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开之发之”,“浴”即为汤药浸洗、水浴等外治法。
清吴尚先在《理瀹(yuè)骈文》(又称《外治医说》)书中指出:“外治必如须内治者,先求其本。本者何?明阴阳,识脏腑也。”吴氏进一步指出:“外治之理,即内治之理,外治之药,亦即内治之药;所异者,法耳。”
藏医药浴法,藏语称“泷沐”,是藏族人民以土、水、火、风、空“五源”生命观和隆、赤巴、培根“三因”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,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,调节身心平衡,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。
该疗法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吐蕃时期,见于《四部医典•后续医典》第二十三章《五械浸浴法》,2018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《四部医典》记载,“浸浴疗法水浴与缚浴,水浴一般通用热水入……此法未效五种甘露煎,汽浴热水缚浴治如前。”
穹窿银城,古象雄王国都城
据考证,“甘露”一词来源于藏族传统文化,最早见于西藏古代象雄文明。
《四部医典•根本医典》绪论中写有,“可解除诸病痛的五种寒水石,五种药水,五种温泉”,五是藏医药文化中认为的一个全数,是以称为“五甘露”,分别为阴甘露、阳甘露、土甘露、水甘露和草甘露。
据《中国藏药浴》一书介绍,藏药浴中五味甘露汤为基本配伍,各方多在其基础上加减衍生而来,也有因藏汉翻译的差别有所不同。一般来说,阴甘露多为藏麻黄或单子麻黄或异株麻黄,阳甘露为圆柏枝或刺柏枝(叶),土甘露为青蒿,或冷蒿大籽蒿,水甘露为水柏枝,草甘露为杜鹃花。
发布于:河北省倍享策略-股票怎么杠杆-场外配资-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