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白银是最为常见的货币,几乎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。即便是官员的俸禄,也通常是通过白银来结算,尤其是在清朝时期,官员的薪水往往极为丰厚,甚至有着“做三年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的说法。白银的流通如此广泛,以至于它在当时的社会中无处不在,然而这种曾经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货币,到了今天却几乎难觅踪影。这其中的原因,考古学家给出了令人深思的解释,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。
白银作为一种金属,具有质地柔软、光泽闪亮、韧性与延展性良好的特点。正因如此,早在四千多年前,白银便与黄金一样被人类用作货币。虽然白银的物理状态不如黄金稳定,且较少以纯金属形态存在,但在古代,尽管白银的地下储量是黄金的十五倍之多,白银的价值依然高于黄金。随着白银开采技术的逐渐进步,白银的产量不断增加,其相对的价值也逐步下降,黄金开始取而代之,成为更具重要性和价值的货币。
到了西汉时期,黄金已经成为财富的象征,常用于赏赐和国际贸易,而日常交易中则多使用铜钱,白银的使用频率较低。然而,直到宋代,随着海上贸易的崛起,各国之间普遍接受白银作为交换媒介,白银的地位开始显著提升。特别是在中国的丝绸、茶叶和瓷器等商品广受国际市场欢迎的情况下,大量白银涌入中国,令我国经济一度繁荣。然而,元朝末期,随着币制的混乱,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开始推出名为“大明宝钞”的纸币,并规定其为唯一合法的货币。
展开剩余75%尽管如此,由于“大明宝钞”的过度发行与滥印,百姓很快对纸币失去了信任,纷纷转而以金银交易。直到张居正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才彻底确立了白银的货币本位制度。此后,我国一直实行银本位制,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施“法币改革”,废除了这一制度。
明清时期,白银作为主要的货币单位,社会对白银的需求极为巨大。那么,这些巨量的白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顾炎武曾经说过:“银两之所由生,一则矿砾之银,一则番舶之银。”可以看出,白银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类:一是通过国内开采获得,二是通过对外贸易流入。自洪武年间开始,明朝将所有银矿收归国有,仅允许官府开采。然而,银矿的开采量远远无法满足日常所需,加上明清时期我国的银矿逐渐枯竭,因此,从泰昌元年开始,明朝决定停止开采银矿,转而依赖对外贸易的顺差,作为白银的主要来源。
鸦片战争之前,中国因其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茶叶、瓷器等商品,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国,且常年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,大量的白银涌入我国,曾一度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白银储量。然而,随着明朝实施海禁政策及清朝的闭关锁国,白银的流入遭遇了严重的阻滞。比流入停滞更为严重的是白银的大量外流。明朝实行朝贡贸易制度时,外国使节带着珍贵的特产前来朝贡,明政府往往会回赠大量的白银。许多白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流向了国外。
进入清朝末年,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清朝政府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。为了应对外部挑战,清政府开放了鸦片贸易,然而鸦片不仅摧毁了中国国民的精神风貌,还导致大量白银外流。鸦片战争后,清朝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,花费巨资购买了大量西方的船炮武器。然而,与其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支付的赔款相比,这些支出无疑显得微不足道。据统计,从鸦片战争到清朝灭亡,清政府签署了709个不平等条约,在这期间,我国白银的外流量高达惊人的12.5亿两。
即便是国民党政府成立后,白银的外流仍未停止。1934年,美国颁布了《白银法案》,导致白银价格暴涨。此时,大量的白银再次流入美国,进一步威胁到我国的银本位制。1935年11月,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,废除银本位制,改用法币作为唯一的通用货币,将白银收归国有并禁止其流通。然而,由于政府的腐败,纸币泛滥,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。民间再次悄然兴起了以银元交易的现象。
白银的大量流出,是我国白银逐渐消失的一个关键原因。但考古学家指出,除了这一原因,还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因素。首先,大量白银作为陪葬品被埋藏在地下。古代中国非常重视丧葬,实行厚葬制度,许多贵重的白银被作为陪葬品埋入地下,无法再为现代社会所用。其次,白银被广泛用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。白银具备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,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银器回收,将许多白银熔炼成工业用具,支撑了国家的工业发展。直到今天,白银仍然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。
此外,白银还成为了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。随着制造业对白银的需求不断增加,白银的稳定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。白银的投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,从实物白银到白银现货、期货、期权及纸白银等各类产品应运而生。最后,白银作为贵金属,具有独特的光泽和装饰价值,古往今来,银器一直深受人们喜爱。许多精美的银器不仅具备观赏价值,而且能够保值,因此大量的白银被打造成精美的银器收藏在民间。
白银作为一种用途广泛且具有巨大价值的贵金属,始终是人们所青睐的对象。从白银的流入与流出历史中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白银与国家的国力息息相关。国家国力强盛时,大量白银流入,国家国力衰退时,大量白银流出。通过这一历史的轨迹,我们能够见证古代的辉煌与近代的屈辱。借鉴历史的教训,我们应当牢记,绝不能再让这种屈辱重演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享策略-股票怎么杠杆-场外配资-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